1.3.3 噪声控制技术
声学系统的主要环节是声源、传播途径、接受者。因此,控制噪声必须从这三方面系统综合考虑,采取合理措施,消除噪声影响。
1、噪声源治理:改进机械设备结构,应用新材料、新工艺来降噪。改进生产工艺和,或者改变噪音源的运动方式(如用阻尼、隔振等措施降低固体发声体的振动)。
2、在噪声传播途径上降噪:如采用吸声技术、隔声技术、消声技术、阻尼技术等。 利用地形和声源的指向性降低噪声。利用绿化降低噪声。利用闹静分开的方法降低噪声。
3、接受者保护:在声源和传播途径上无法采取措施,或采取的声学措施仍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,就需要接受者进行个体防护的措施。常用的防声器具有耳塞 、耳罩、防声棉或头盔等,它们主要是利用隔声原理来阻挡噪声传入人耳
.1.1 绕射
越过声屏障*绕射到达受声点的声能比没有屏障时的直达声能小。直达声与绕射声的声级之差,称之为绕射声衰减,其值用符号△Ld表示,并随着Φ角的增大而增大(见图2-1.b)。声屏障的绕射声衰减是声源、受声点与声屏障三者几何关系和频率的函数,它是决定声屏障插入损失的主要物理量。2.1.2 透射
声源发出的声波透过声屏障传播到受声点的现象。穿透声屏障的声能量取决于声屏障的面密度、入射角及声波的频率。声屏障隔声的能力用传声损失TL来评价。TL大,透射的声能小;TL小,则透射的声能大,透射的声能可能减少声屏障的插入损失,透射引起的插入损失的降低量称为透射声修正量。用符号ΔLt表示。通常在声学设计时,要求TL—△Ld≥10dB,此时透射的声能可以忽略不计,即△Lt≈0。
1.2.4 设计依据
(1)《*共和国环境保》,2015年1月1日;
(2)《*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》,2016年9月1日;
(3)《*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》,1996年10月29日;
(4)《声环境质量标准》(GB3096-2008);
城市环境噪声主要指街道和建筑物内部各种生活设施、人群活动等产生的声音。如在居室中,儿童哭闹,大声播放收音机、电视和音响设备;户外或街道人声喧哗,宣传或做广告用高音喇叭等。这些噪声又可以分为居室噪声和公共场所噪声两类,它们一般在80分贝以下,对人没有直接生理危害,但都能干扰人们交谈、工作、学习和休息。